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我把爸妈卷成首富[九零]第23节(2 / 2)


  其他人顺着他的视线看向苏以沫,这孩子是真的乖巧,才六岁,正是上幼儿园的年纪,本该在家吃着冰棍看动画片,却跟着父母东奔西走卖花甲。真的不容易。

  于是原先想刨花生的人不想再去,算了,他们是有钱人,跟这些可怜人抢什么。

  大家开始岔开话题,问他们最近又买了什么东西。

  “你们买金项链了吗?”

  “买了买了。”

  “买电视了吗?”

  “买了买了。老板直接送到新房,我也想当城里人,在城里买了套房子,正在装修呢。过段时间就搬过去。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苏以沫听着这些拆迁户的生活,羡慕得不行。这就是一夜暴富的快乐吗?她也好想有啊。

  张招娣让女儿找钱,喊了几声都没回应,侧头一瞧,女儿直勾勾看着那些人,心中微微一动,拍了拍女儿的肩膀。

  苏以沫这才缓过神,急急忙忙找钱。

  有的村民跑过来,“你们家还有生蚝吗?”

  其实他们离海边挺近的,但是以前家家户户都穷,舍不得买海鲜。这会有钱了,什么都舍得花钱买。

  中午买过生蚝的人家都在夸它的味道,其他人家不甘示弱,也要吃。

  张招娣表示没有了,“明天有的。”

  那人当即就定了二十个。请他们明天一定要给他留着。

  张招娣满口答应。

  一家三口忙到晚上九点才回去。

  翌日一早,张招娣早早去拿货,他们比昨天早一个小时到了拆迁村,却不是为了卖货,而是为了刨花生。

  苏以沫和苏爱国两人配合着刨花生。

  苏爱国累了,就换张招娣,苏以沫在后头摘。

  早上一个小时,中午三个小时,总共花了四个小时,一家三口终于将这片花生刨完。又收获了三袋花生。

  张招娣和苏爱国都累得不成,很久没干过农活,才干这么点时间,手心都长泡了。

  苏爱国更是直言,“种地可比上班累多了,而且还不划算。”

  苏以沫深以为然,所以后世许多人宁愿进厂打工,也不愿意待在老家种地。那时候的地还都是机器,都没人愿意干,可见种地之苦之累。

  张招娣见女儿忙了半天,也不嫌累,觉得女儿真的很能吃苦。

  今天进了一百五十斤生蚝全部卖完,就这还有人家没买到。得知他们要下周末才能过来,有些可惜。

  有人馋得不行,问他们能不能卖酱。

  “我明天自己去买生蚝,你这个酱,我不会熬。你卖不卖?”

  哪有人将送上门的钱拒之门外的道理。明天张招娣去电子厂门口卖花甲,不卖生蚝,这些酱留着也是自家吃。能赚钱当然好。

  她当即就把剩下的蒜蓉酱全卖了。

  只有半瓶,对方给了两块钱。

  晚上,张招娣等女儿睡着了,推了下昏昏欲睡的丈夫,“你说咱们能不能把小沫的户口迁到乡下?”

  苏爱国累了一天,正打算美美睡一觉,迷迷糊糊时被媳妇推醒,听到媳妇的话,他瞌睡虫全飞了,当即从床上坐起来,“你胡说什么?”

  “我不是说迁到g省,我的意思是迁到这边的农村。”张招娣碰了碰他胳膊,“难道你就不羡慕那些人可以拆迁吗?我可是听那些大娘说,他们拆迁至少都能分三四套房,还有补偿款两百多万。在城里都能买好几套。多划算啊。”

  苏爱国动了动疲惫的身体,能不羡慕吗?搁谁不羡慕。可是……

  “把她户口弄到乡下,哪有好学校愿意收她。”

  这时候学校都是跟着户口走。渐渐形成了所谓的学区房。就比如苏以沫即将要去的小学就是两家工厂合办,只要是职工家属,孩子户口在这边,都能进去就读。

  张招娣却有自己的想法,“我们可以让她去私立中学。私立中学不是学区房。没有这个限制。”

  苏爱国有些意动,但是想到私立中学那高昂的学费,他有点打退堂鼓。

  张招娣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,“那个志远中学就是私立中学,每年都能考第一。难道你不想女儿将来能考上清华北大吗?为了女儿,花再多钱都值得。”

  苏爱国被她说的心头火热,要是小沫真的能考上清华北大,他做梦都能笑醒。

  但是他到底还有几分理智,挠挠头,“我觉得咱闺女挺聪明的,不需要读私立中学,一样能考上清华北大。”

  张招娣嗤笑一声,“拉倒吧。你看那个花生地,还是上好的沙地呢,最适合种花生。就因为没人打理,花生减产一大半。人跟花生是一样的。没有名师指导,肯定不能成才。”

  苏爱国有些不服气,“我可以教她啊?咱闺女一点就透,不是那种笨小孩。”

  虽然他不是名师,可好歹也是高中生。教女儿绰绰有余。

  张招娣白了他一眼,“你之前不是说你初中知识都忘光了吗?”

  苏爱国有些心虚,他好像确实不如名师。女儿去私立中学也不是不行。

  张招娣把拆迁后能得到一笔巨款说了。

  苏爱国越听越激动,这世上就没有不想不劳而获的人。他也不例外。苏爱国摸摸下巴,思考这事的可行性,“迁户口找关系还是能办到的。但是能不能分到地才是大问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