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重回七十年代后我爸成了我二叔第44节(1 / 2)





  三阿公下葬后,沈良轩帮着把桌椅板凳还了回去,这才回家。

  刚到院门,就听见沈二娘的声音,他走进去后,才发现沈二娘和沈青青都在堂屋里,正和大伯娘说话呢。

  “回来了?”

  大伯娘笑看了沈良轩一眼, “去烧点开水。”

  “欸。”

  沈良轩叫了沈二娘,又和沈青青打了招呼后,就去灶房了。

  “良轩这孩子太有本事了,”沈二娘赞道。

  “他可不能被夸,越夸越骄傲,”大伯娘谦虚道。

  沈青青说话比较少,大伯娘也时不时问她一些话,沈青青也大大方方地回。

  越看,大伯娘越喜欢。

  一旁的沈二娘也瞧出不对劲儿了,回到家时,第一时间找到沈祖婆。

  “我瞧着,良轩妈好像挺喜欢青青的。”

  沈祖婆脚下是火盆,她本阖着眼,听到这话后,顿时睁开眼, “真的?”

  “真的,”沈二娘点头, “可这辈分…。”

  “老一辈的谁不知道青青的身世?也就小年轻不知道而已。”

  这倒是。

  “再看看,再看看…。”

  沈祖婆又闭上眼了。

  沈二娘有些担心地看着她越发苍老的脸,入冬后,沈祖婆的精神一天不如一天。

  这个家,可全靠沈祖婆联系着。

  如果沈祖婆不在了,这个大家庭面临的就是分家。

  要说不想分家是不可能的,可一家人住在一起的时候,总比分家后的感情要深厚一些。

  沈二娘静静地陪着老祖婆坐了一会儿后,才起身离开。

  她一走,本来还阖着眼的沈祖婆睁开了那双浑浊的眼,接着轻轻一笑。

  阿三公去世后,没多久便迎来了除夕。

  沈良轩把之前买的红纸卷拿了出来,与沈大伯一起剪裁成对联纸大小后,拿出从文知青那借来的墨,用鸡毛写下了两幅对联。

  一副贴院门上,一副贴堂屋门上。

  剩下的红纸被大伯娘剪成窗花,贴在木窗边上。

  家里顿时有了过年的气氛。

  “妈,三叔说晚上不过来了,”沈良轩贴好对联后,想起这个事儿, “婶儿现在不方便,大晚上吃了饭走夜路回去也不安全。”

  “早就想到了,”大伯娘挽起衣袖准备做菜丸子, “年菜你和你爹待会儿送一些过去。”

  接下来的一天里,上半天忙完贴对联,做肉菜后,下半天又做菜耙,晚上才吃正餐,而送一趟菜回来,沈良轩他们又拿了两碗菜回来。

  一份炖鸡,一份炒肉。

  “哎哟,咱们送的多数都是素,人家给我们的可全是肉啊,”大伯娘都有些不好意思了。

  “弟媳妇原本想喝鸡汤,想得不行,所以老三就去黄老疤的哥哥那买了一只鸡回去炖,结果汤出来了,喝不下去,”沈大伯摇头, “眼瞅着瘦了一圈。”

  “这是用干笋炖的,”大伯娘起身,把那一大碗鸡汤倒回锅里,让沈良轩烧火, “加点泡菜进去就行了。”

  于是这碗被加工后的炖鸡送到王素芬面前时,她光闻着味儿就咽了咽口水,在沈从石激动的眼神下,喝了好几碗,吃了不少鸡肉。

  “剩下的三叔别给我们,就按照我妈说的加泡菜进去,婶儿肯定爱吃。”

  “好好好,”沈从石连连点头。

  团圆饭嘛,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坐在一起。

  举着酒碗喝了一点后,就开始吃饭。

  晚上还要守岁,柴火虽然熏人一些,可整个屋子都暖和,大伯娘轻声说着年轻时候的事儿,沈良轩听得认真,时不时沈大伯又加上几句。

  转眼便是深夜,沈良轩又加了柴火,大伯娘和沈大伯把饭菜热了热,一家人算是吃了顿夜宵。

  一直到天蒙蒙亮,三人才回房睡觉。

  大年初一直接睡到下午。

  村里好些人家都是这样的。

  傍晚的时候,才有孩子上门说喜话,大伯娘和沈大伯笑眯眯地给孩子们塞糖果花生啥的。

  也有孩子因为着急,在路上摔了跤,浑身都湿了,被大伯娘拉到柴火边上烤干了后,才把人放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