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06章 绿袖(1 / 2)


俗话说,“艺术是没有国界的”。

但是各国的艺术还是各不相同的……

红衣自脑中冒出这主意之后,一路上都处于一种呆滞状态。手随意地搁在腿上、下颌微抬、双目凝望着车顶花纹,一动不动,仿若入定。

小萄左看右看,若不是她眼睛偶尔还眨一下,还要以为是晕过去了呢。

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倒也明显。小萄便不打扰,安安静静地坐着,由她思量。

内容太多、敲成鼓点太长。且时间不像从前那么充裕,她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去来来回回地试验哪版节奏最和谐好听,只能简单地理顺了然后就跳。

这样一来,编出的舞难免奇怪,刻意地敲击鼓点看上去必定很诡异,容易惹人怀疑。

再者,这么长的曲子也不好找啊……

.

好在,在二十一世纪这信息高度发达的时期,她得以接触过各国舞蹈,其中有一种以节奏十分清晰的……

叫踢踏舞。

为什么叫踢踏舞?就是因为它跳起来的声音“踢踢踏踏”的!

较之汉唐舞的水准,红衣对踢踏舞的掌握程度怕是连“业余”二字都称不上——为了解各舞中差别才凑合地学了三个月,基础动作大体了解,编舞、编曲完全不行。

好在那是个速成班,三个月下来边学基本动作边教学员练成一支舞。曲子挑的是《大河之舞》中最有名的那首《reelaroundthesun》,动作是在百老汇音乐剧的基础上精简的,降低了难度看上去客观性差了些,但也是那么回事。

最要紧的,是节奏还对。

小萄紧张地凝视着红衣,不明白她为什么突然哼起了曲子,曲调还有点怪。

踢踏舞依靠舞鞋前后的金属片踏出声音,红衣边哼着舞曲边回忆着,能把动作回忆个大概。

要为传信做修改,只要把敲击的数量、用前脚掌还是后脚跟落地的细节改一改就行了——看起来自然还会有点怪,但至少节奏能做到吻合,会比现编汉唐舞来得容易些。

再说,这东西在古代人眼里……大概本来也挺怪的。

又拿了一叠新纸出来,红衣对着书和先前写下的内容开始找字、画点数。仍难免会有要重找的地方——比如最先翻到的一个“伤”字是那一页的第二十五个子,红衣脑补了一下有脚后跟连踏二十五下的效果……

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演员抽筋了。

于是又是苦思冥想地过了一路。

进入祁川边界时,已完成了七八成的样子。红衣合着节奏又哼一边那首《reelaroundthesun》,过了半首之后发现这曲子也不够长。

扯扯嘴角,只好闷头先接着译,至于长度问题,回头挑几个可以重复的段落多用两遍好了。

.

塞外的气息越来越明显了。

说不上这种差别是怎么来的,似乎连风都和长阳城的风不一样。嗅上去更干一些,带着点细沙和青草混合出来的味道,猎猎地轻吹,偶尔能听到风掠过墙壁的划响。

天色还是一样的蓝,然则举目望去,视野却更开阔。不似长阳城那般怎么看都难免有一处屋檐或是亭台落入眼中,这里的许多地方一眼看过去没有任何建筑物,再使劲往远看才得以瞧见些小山什么的。

红衣却没太多心思去欣赏美景。心情太复杂,眼皮底下全是事就算了,若回忆一番……上次在这祁川,差点把命丢了。

还有三个竹韵馆的舞姬命丧于此,后来有没有好心人为她们收尸也不得而知。

绿袖在熙原,祁川西南角,与赫契只一线之隔的地方。

她在这里用的不是真名,大约是因为她来过这里、谨淑翁主在长阳的名头又大,怕被赫契人查到端倪。

红衣进了城便开始四处打听,询问有没有一个叫“青袂”的舞姬。倒是一问就打听到了,那在街边吹糖人的老伯笑呵呵地告诉她,那是熙原一地名气最大的舞姬,长歌馆的老板娘。

红衣假装刚知“长歌馆”这三个字一般点点头,又问他这地方怎么走,那人和善地指了路:“沿着这条街往西一直走就看见了,门脸很大,不会走错。”

“多谢老伯!”红衣高兴地道了声谢,看他摊上写着“糖人三文一个”,就摸了十文钱出来,挑了两个糖人,让他不必找钱,算是答谢。

两个糖人一个都是小鸭子的模样,但姿态不同。红衣含笑给了小萄一个:“喏,这一路担惊受怕辛苦你了,拿着玩。”

小萄一边接过一边蹙蹙秀眉:“奴婢倒没觉得辛苦,但娘子显是瘦了一圈……若晚些见了公子,娘子可得替奴婢说说话。”

“肯定不怪你。”红衣笑着在她肩头一揽,加快了步子往西边去。

走了一阵子,觉得被那老伯坑了呢……

什么“往西一直走就看见了”,说得那么轻松,听着好像就几十米、最多几百米似的……

可她和小萄走得都快瘫了。

后悔进了城就直接让车夫寻客栈歇息,早知道再坐会儿车就好了!

终于看到长歌馆的牌匾的时候,红衣长喘口气,“咣当”就趴在了门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