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86章 节度使制度(2 / 2)

“按照我的猜想我是决定要分散官员们的权力的,这个大概的框架我脑海里还是有的。”

这不赵旭自己直接把其中的一部分给砍掉了,是自己只想到了限制官员的权力了。

苗训一听这是可以的呀,现在地方官吏的势大,是要分散他们手中的权力,这样有利于中央的统治。

他的一生都是辅助明主为己任的,现在他自然是站在有利于自己辅佐人的统治的方面想的。

现在各地的节度使权力过于大,这一也是他最担心的,他也在想着如何的解决这个问题。

没有想到赵旭就在这个时候有要分散官员权力的想法,这一他是绝对的赞成的。

只要把他们的权力给给瓜分掉了,他们还拿什么去威胁中央的统治呢?

“既然主公有了一个大概的框架,那么你能不能一下,我倒是想看看你的这个主意是什么样的reads;。”

“先生,你是高看我了吧,我能有什么高明的主意只不过是有了一的想法,出来,让先生来参详一下,具体的还要靠你们来完成。”

具体的细节赵旭是绝对想不出来的,他只能出来一个大概,剩下的还要考这些大臣去完善。

“我最想解决掉的是威胁我们大宋统治的地方的节度使问题,我想做的就是把他们的权力给分出去。”

赵旭开始滔滔不绝的讲了一起来,书人在那边书,他在这里讲他的。

节度使这一个词出现的比较早,节度节度就是不就是节制调度的意思。

魏晋的时候朝廷就开始设置了代表政fu的持节都督,代表朝廷行使权力。

在北周和隋的时候将这一持节都督又改称为内地都督府,但是并不是长设置的。

因为这一时期战事并不是时常的发生,所以只有在北方防止游牧民族的地方才长期的设置内地都督府。

但是无论是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,还是北周和隋朝的内地都督府都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。

也就是没有均田制这些制度是不能实行的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

但是唐高宗李治以后均田制逐渐遭到了破坏,土地兼并也是十分的严重。

还有一些不愿意受到压迫的农民不断的逃跑,加上大量的流民,均田制已经名存实亡了。

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士兵逃亡,严重的出现了国防的困难,使国家处在危险之中。

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有战事的时候出现征调士兵的困难,逐渐的形成了职业化的士兵。

并且也出现了将大量的士兵驻守在某一地域,暂时设置一个临时军镇。

这些军镇逐渐的制度化,开始形成有固定驻地为了管理这些大的军镇,开始设置了专门的军事长官,也就是节度使reads;。

但是这时候的节度使还不是朝廷的固定的官职,只是在稍后的时间才成为固定官职。

在唐玄宗李隆基当政的时候,节度使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职位,在全国形成平卢、范阳、河东、朔方、陇右、河西、安西、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。

同时加上剑南、岭南两个镇,一共算是是个大的军事区域,形成十个大的军区。

节度使代表朝廷治理朝廷,统帅这些朝廷的军队,朝廷授予他们征伐的权力。

这时候的节度使还是比较听从朝廷的调遣的,他们也是老老实实的作着朝廷的官吏。

但是朝廷忘记了中、央政fu授予征伐权力的时代是出现在春秋战国的时候。

最后这些都是成为了王朝的障碍,现在睿智的唐玄宗居然再一次使用了这一招。

果然没有多久总领范阳、平卢节等四镇的节度使安禄山发动了动摇唐王朝的安史之乱。

为了尽快的平息这场叛乱朝廷的中央政fu有陆续设置了许多的节度区域。

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节度使,这些人后来成为唐王朝的功臣,当然也是割据一方的节度使。

朝廷不能节制他们,在他管辖的范围内,所有的官员都是由他们任命。

也就是朝廷无权过问的,还有就是节度使的位置也不是他本人死去就没有事情了。

而是可以将他的位子传给他的儿子亲属,甚至是部下,同时节度使是集军、财权于一身的。

这俨然就是一个的王国,这样的国王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
其权力之大并不是空穴来风的,而是在这样的历史渊源下形成的,要想解决掉这个问题,还是要从他的根源处着手。

赵旭要想解决节度使的问题,必须知道这些,所以他在自己的脑海里将这些资料过了一遍。

本书来自 品&书#网 /book/html//5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