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二十九章宋军子弟兵传统(求月票)(2 / 2)


终于,武卫营被苏轼不顾个人安危的热忱之心感动,全军将士慷慨激昂地表示:

“太守尤不避涂潦,吾侪小人,当效命。”

于是这次黄河泛滥,也是在军队效命中,守卫了方一安宁,挡住了水患泛滥,实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壮举。

在这个封建时代,一位地方文臣,能够成功指挥军队抗洪抢险,造福百姓,堪称是一件远超时代的壮举。

也正是因为有苏轼开先河,赵桓下令宋军不计代价,必须堵住黄河决堤,才在朝廷中十分顺利的通过,没有引起任何物议。

大宋或许曾经因为重文轻武轻贱了禁军,但禁军中忠贞热忱的将士却一直在全力守卫着这个国家。所以才会在国难时涌现出岳飞、韩世忠这种忠肝义胆,尽忠报国的将士。

不过,苏轼虽然在地方治水大获成功,不论治理徐州还是治理杭州都彻底解决了当地的水患,但其在朝廷的影响相对有限。

反而是苏辙曾经担任左相,曾经完整的规划过黄河治理,影响更加被如今的朝臣所重视。

梅执礼说道:“在回河之争中,我朝曾三次改易黄河流向,因为政治、经济以及党派之争,黄河走东流还是北流争执长达百年。主要是朝廷欲屈大河之势以从人愿。高太后理政期间,支持文彦博等人提议,尽闭北流,强逼黄河走东流。左相苏辙便曾激烈反对,并提出一套整治方案。回河之争结束,高太后一系东流决堤,证明还是苏辙的方案更加合理。”

“苏迟作为苏辙嫡长子,曾经耳濡目染苏家先辈如何水患,并有大量文献、经验可循,只要朝廷给其坚定支持,提供优厚人力、物力,苏迟必能在前线迅速理清形势,堵住黄河缺口。”

听完,赵桓也不知道该夸自己祖上的历代先君,究竟是雄心壮志,还是无知无畏了。

那是黄河!

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。

绵延广阔,横亘中原的天下胜景。

当那是玩具呢?可以随手拿捏。

想起来就去改改河道,把整个黄河的流向走势都给变了。

后世科技更发达,都没你们这么浪。

还是赵桓心里有点数,十分现实的说道:“既然苏迟有经国济世之才,那就让他在前线全权负责黄河治理方案。朕会给他提供最充足的资金,最优渥的人力,希望他能成为我朝王景,拿出一套最完善合理的治河方案,最大程度减少黄河水患发生的可能。”

王景是东汉明帝朝的水利专家,为了配合他治理水患,大汉发民夫数十万,开始了治河工程。

这位大臣也的确才干卓越,亲自到前线勘测地形,规划堤线,亲自统筹工程建设,使治水大获成功。成为治水的一代典范。

所以自汉之后,任何朝代治水,都绕不开这位名人总结的各种治水之策。

在朝廷廷议之时,前线的苏迟已经学着王景,亲自带着官吏乘舟深入泽国之中,到了馆陶县决堤之处附近。

大雨依旧倾盆,撑舟的船夫抹了一把满脸的雨水,视线稍微清晰后,大声吼道:“苏侍郎,水流太过湍急,不能再靠前了,否则随时可能翻船。”

------题外话------

又是月初求票时,拜求一波月票~

求月票,求月票~

70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