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九十九章道德导向(2 / 2)

赵桓打量了一圈周围热闹鼎盛的城市,不得不感慨苏州是真的有钱啊。

仅三司之一的提刑司就有六千多名官吏,这可都是靠政府财政供给的队伍啊。

大宋官吏薪酬都比较丰厚,按每人都是帝都市民收入的两倍,每月六贯钱算,这六千人一年的薪酬就是四十三万贯。

要一百一十万亩土地的税收才能维持他们的薪酬。

而范仲淹在任苏州知府时,上书说苏州纳税的土地总共才三万两千顷,即便取消了免税特权,所有人都纳税,再加上新开垦的土地,也不过六七百万亩土地。

只靠农业税,显然无法维持这么多官吏优渥的待遇。

毕竟征收的税款中一半要上缴给太仓。

但是一支舰队或者几个超级工坊就能提供这项财政收入。

谁敢在这里反对工商业,这六千官吏就能让他下台。

可是只大量刑名官员肯定无法形成这种治安水准,毕竟相比于苏州庞大的人口,治安人员还是只占很少的份额。

人人带刀,如果都像米帝那样,疯狂滥杀,提刑司忙死也无法处理这庞大的治安案件。

毕竟论治安警力,那米帝也不少。

再讲个冷知识,米帝的公务员总数是世界第一,共计八百四十四万(不计教科文卫),比天朝还要多一百多万。

讲道理,一个三亿人的国家,政府雇员比天朝还多出一百多万,真的很难理解他们的治安怎么会每天美丽风景线。

所以赵桓对韩穗问道:“我朝百姓人人带刀,却没有大规模杀戮以及严峻的治安案件,你怎么看?”

韩穗笑着说道:“自古以来,不禁刀剑的国度多了,哪有几个国家会大规模暴乱?”

“但若说我朝治安平宁,止暴治乱的缘由,我认为还是与道德修养有关。”

道德修养?

赵桓还真没想到是这个原因:“普通小民也有道德修养?”

韩穗果断点头,说道:“有的,我朝每个百姓都受文化熏陶,中夏之人,行为处事,皆以道德为导向。”

“我看报纸,总是说中夏为一个民族,那若民族具有特性,中夏民族的特性就是道德性。”

“我走过很多国家,没有任何也给国家会如中夏一般强调道德。即便是侠客,手握刀剑,追求的也是大义、侠义,为国为民。”

赵桓听完,觉得还颇有几分道理。

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是以道德为导向的民族,那一定是中夏。

所以整个民族的大部分人,都有很强的自律性。

比如发生了灾难,中夏百姓想的是抗震救灾,等待官府救济,甚至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。

这种事要是发生在米帝境内……抗震救灾?

邻居屯粮,我屯枪,邻居就是我粮仓!

他们是以绝对利益为导向的民间价值观。

70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