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百九十二章玉玺风采(2 / 2)


对这块传国玉玺,赵桓十分期待。

这应该是自己带给诸夏神器最大的改变了。

哪怕大宋覆灭,千载之后,诸夏还将拥有这方传国神器。

历史上传国玉玺消失,最大的磨难应该是出自元朝。

至元三十一年(1294年),世祖忽必烈殂。“传国玉玺”忽现于大都,叫卖于市,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。

随后伯颜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,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。

历史上蒙元灭国极多,各国的印玺统统被磨平,传国玉玺有极大的可能在这一次磨难中被摧毁了本来文字。

明初洪武年间,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,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。朱元璋遣徐达入漠北,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,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,但最终都无功而返。

如今赵桓君临万国,传国玉玺显然还没有遭受惨烈磨难。

诸夏神器的命运发生了重要偏差。

而在国家高层在召开廷议之时,西部的驰道上,三百铁骑正策马急行,一路八百里加急向着中原驶去。

路上任何人敢多看一眼他们的包袱,都会被将士们怒目圆瞪,吓得所有人都不得不避开他们,以免产生误会。

八百里加急,在前朝历代,只要两三天,情报就能从边疆送回中央朝廷。

但在大宋,哪怕是八百里加急,这三百背嵬军的精骑也足足走了三个月。

大宋最忠诚的将领岳云亲自带队,才得以在这个时间内返回中原。

路途实在是太漫长了,最精锐的骁骑也没办法日夜不息的赶路。

直到深秋,这块传国玉玺终于在精骑的护卫下,从两万里外送到了赵桓手上。

而为了迎接这块玉玺,宫廷内已经云集了大量的大学士,包括太学院教授,各地学院的名宿,以及无数的史官。

除了这些文坛泰斗,学术名宿,最与众不同,充满大宋特色的是,在皇宫内,还云集了大量的报社采风记者。

他们有人带着笔墨,有人带着画稿,将记录下这极具意义的一刻。

岳云亲自捧着传国玉玺,单膝跪在赵桓面前,说道:“官家明君哲后,立政经邦,天地之所合,故皇灵告瑞,人神告征,肃承天命,国宝得以重现,神器得以复还。臣仅代天下贡传国玉玺。”

赵桓亲手从岳云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,在木制锦盒中间,是一块乳白色蓝田玉制成的玉玺,仅有拳头大小。

上纽交五龙,正面刻有殷红色方方正正的鱼鸟篆,虽然赵桓不认识这八个字,但也知道写的是: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。

而除了这八个纵横交错的巨大篆字,在玉玺上还有不少隶书刻的小字。

右上角刻着:“大魏受汉传国之宝。”

而右侧则刻着:“天命石氏。”

这是后赵石勒得到玉玺后,在上面刻的标记。

这两行字,赵桓也能认出来。

一行行文字,昭示着这块玉玺在历史上经历的无数壮阔岁月和波澜史诗。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