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两百章百万漕公衣食之所系(2 / 2)


选择襄阳作为首批建设铁路的城市,能够兼具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各个方面的意义。

南方这三条铁路基本上都是南北向的,东西向主要靠长江水运联通。

一旦铁路建成,将会使南方经济更加繁荣。

工部野心勃勃,尚书亲自向赵桓保证道:「工部力争五年内将所有铁路修建完成,勾连我朝各大重镇。」

赵桓问道:「五条铁路同时开工?是否会造成民

间疲扰?」

大兴土木最忌讳的就是超过国家承受极限。

比如隋炀帝,也是手握着一个盛世帝国,可他营建东京,历时十个月,每月使用二百万人。修大运河动用上百万人,死者十之四五。

然后打高句丽动用上百万军队,两百多万民夫。

成功进位中原历史第一败家子,只用了短短几十年,就把一个盛世帝国,变成了只剩下两百万户的一片凋敝情景。

有这惨痛的前车之鉴,后世所有中原王朝大兴土木,都慎之又慎。唯恐重蹈覆辙。

张浚说道:「铁路建设与营建东都和兴师动众不同,他是有非常强的地域性,基本上各个区域的工程都局限在自身范围内。」

「比如北方的铁路网络修建,基本不会征用南方百姓。」

「苏州的铁路绝不会影响到荆湖路的百姓。」

听张浚这么说,赵桓觉得倒是也有几分道理。

如果把铁路划分为北方铁路网和南方铁路网,他们招募的百姓根本就互不重合。

对各个方向而言其实都是等于只有一两条铁路在动工。

对如此浩大的北方,如此富庶的南方而言,各路动工一两条铁路根本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。

工部尚书保证道:「朝廷施行募役制,不会出现隋末大规模征发徭役,动摇民心之事。」

募役制就是朝廷出钱,招募愿意出力的百姓参与工程建设。

这是公平的雇佣关系,而不是强制劳作。

所以十死四五的惨剧不会发生在这种制度下。

对工部尚书的保障,赵桓倒是不怀疑。只是铁道的重要性得提升上来了,赵桓说道:「铁路关乎国家重中之重,应该组建一个专业寺监,配技术官僚,管理大量的专业工匠,来建设铁路。」

「你们政事堂和六部九卿联手抽调精兵强将,组建一个铁路寺,位比九卿,专管铁路建设、运营和维护。」

「首位寺卿就从你们工部得两位侍郎里选一名吧。」

这么安排虽然抽掉了一部分工部得利益,但也给了他们足够得补偿。

工部尚书面色阴沉没有出言抗议。

因为他确定,这事完全不用他张口,推行这一切最重要的阻力马上就将爆发。

铁路的运行,势必会严重侵犯另一个庞大群体的利益,那就是漕运工人。

漕河全盛时。粮船之水手。河岸之纤夫。集镇之穷黎。藉此为衣食者。不啻数百万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