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十三章金陵城下关码头(2 / 2)

  豫明夷瞪了他一眼,继续前行,不出几步,前方是一顶硕大的乌篷,篷下蹲满面黄肌瘦、衣衫襤褸的壮年男子。

  人贩子扯开喉咙大喊:「奴工,一个只要一两银!」

  「一两银?」子犀闻言惊道,「半斤盐还得要三两,奴工怎会如此贱价?」

  这是卖人卖命的人市。

  待售的男子看似逃荒的灾民,因飢馁煎迫而自愿卖身为奴。

  豫明夷扬手唤来牛五。

  「大批灾民涌入,人市之价日跌。」牛五回道。

  盐帮帮主一逕沉默,面色凝重。

  子犀知他必然是忆起过往。

  豫明夷出身房县竹山。

  英宗天顺六年,荆襄一带曾发生大规模流民民变,朝廷派出重兵镇压。荆州叛军首领名叫李原,混号李鬍子,他从官兵的围捕中逃脱,四下流窜,最后在邻近竹山的郧阳山险落脚,自称太平王,吸引不少流民、佃农加入,声势日渐壮大。

  英宗皇帝闻讯,再派都御史项忠领军前来平乱,官兵挟着强大火力,叛民不敌,全数覆灭,李鬍子在乱阵中被杀。但奉旨剿匪的项忠在平叛之后,尚不罢休,又对从未参与叛变的竹山村民进行斩草除根式的屠戮,二十万馀山中村民死于官兵铁骑之下,老弱妇孺的尸体填满山谷。

  都御史项忠因平乱有功,晋封安远侯。

  豫明夷当年只是个七岁孩童,在官兵入山时,与几名孩童躲在山沟里,才逃过一劫。

  多年之后,他习得一身武艺,终于得以亲手斩下项忠的头颅,为二十万条冤魂报了血仇。

  痛失亲人、颠沛流离的童年,豫明夷常铭记于心,路见不平,他总是援之以手,江湖中人称他有情有义,子犀则常讥他心软。

  「这些灾民若不加以安置,定会大乱。」子犀说。

  「据传,有人暗中挑动灾民,说应天府知府数度催促朝廷开仓放粮,但是皇帝置之不理,使得民心浮躁,就怕会引起叛变。」牛五对二人说道。

  「可知是何人再挑事?」豫明夷问。

  「有各种风声,大多无法证实。」牛五回秉。

  「不就是亲王覬覦皇位,惟恐天下不乱,他们定是想再掀起一波民变,好趁势逼宫,」子犀怒道,「百姓挨饿受冻,民不聊生,天皇贵冑却只想着竞逐大位,真是岂有此理。」

  皇储悬而未决,诸王蠢蠢欲动,其中势力最为庞大的就是郑王和恭王,在各处招兵买马,就连江湖中也有不少帮派投效两人,听从差遣,就盼主子上位后,能够壮大门派声势。

  「还有脚行弟兄回报,近来中山王府常有来自外地来的生人进出,像是有所图谋。」牛五说。

  豫明夷略一沉吟,说道:「当务之急,还是设法平息灾患。」

  「的确,」子犀接口:「年轻力壮的男子被逼急了,免不了走往险路,不是偷抢拐骗,便是落草为寇。」

  「还有,贫民为求度日,不少人鬻儿卖女,」牛五摇了摇头,「方才有人贩欲贩卖五岁的幼女,我让弟兄给轰了出去。」

  为杜绝不肖贩子拐卖幼童,黑市里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:不得贩卖孩童。

  如今这危局,只怕这些女童终不免沦落风尘。

  「这群畜生若敢再来,给我打断他们的腿。」子犀意气难平。

  豫明夷思索半晌,心中已有定见。

  「山阳等地民风强悍,与其施捨一口饭,不如让他们有个安身立命之所,」豫明夷望着跪在乌篷下的奴工,「我们要在四川新凿盐井,需要多些人手。」

  子犀点头,随即下令,「通知各堂口,近日内会有大批弟子入帮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