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七十年代小娇媳第4节(2 / 2)


  “你看啥呢?”

  陆云琛听到声音,收回目光,淡淡的看了一眼席致言,“没说漏嘴吧?”

  席致言道,“陆大团长,我这么大个人话还不会说了?刚才你咋不留在里面?”自己跑出来现在又不放心自己。

  “我不会说谎。”

  “……”我会呗?

  比我会就行。

  “走吧。”陆云琛和席致言出任务路过西南这边,正好临时驻地就离刘大有家不远,临时抽了半天时间赶过来,替他赶回来看看家人,顺道送点东西。

  因为他受了伤今年回不来家,所以得替他把这个谎圆过去,免得家人担心。

  七点之前必须赶回临时驻地,不敢耽误。

  “对了,你刚才看啥呢?”席致言紧跟陆云琛的脚步,有些好奇的问。

  “看风景。”陆云琛敷衍道。

  看风景?席致言回头看了一眼,那地方有什么风景?

  “啥风景?你别是盯上别人自留地里种的白菜了吧?”席致言刚才出来就看到,听说南方人水灵,连种的白菜都比别处水灵,刚才刘奶奶要送他们点菜,两人肯定是没要的,不过席致言挺喜欢她们地里种的萝卜,又甜又脆。

  陆云琛听罢席致言的话,眉头不由自主的皱了起来,“你在胡说什么?”他是禽兽吗?一个小姑娘他能做什么?刚才小姑娘瞧着顶多十五六吧,个子小小的,那个男人应该是她哥哥,站在他旁边,显得她更像个小孩儿。

  沈婉枝:个子矮不配长大??

  “爸。”沈婉枝回来就看到父亲蹲在猪圈旁修葺被撞裂缝的猪圈门。

  沈建国抬头就看到女儿和儿子回来,“幺妹儿回来了,听你妈说你和老四去捡菌子了?捡到了吗?”他问的随意,后山捡的人不少,女儿又才从学校毕业,在家两口子舍不得让她干活,所以一次地没下过。

  连地里薅草的活都没干过,去山里找食儿就更难了,瞧着一篮子的绿色,估计是啥也没捡到,弄了点野菜回来。

  沈建国把手里的工具丢下,走过来看了一眼,害怕女儿啥也捡到心里泄气,还故作惊喜的鼓励道,“幺妹儿咋知道我最近上火东西都吃不下,这柴胡叶熬水正好啊,咱们家幺妹儿就是厉害啊,咋摘了这么多柴胡,上次我和你妈上山都没看到这么多。”

  说着接过女儿手里的篮子,感觉沉甸甸的,用手轻轻拨开柴胡叶,下面全是鲜香的菌子,顿时露出欣喜的震惊。

  沈婉枝忙让沈钰景把背篓放下,拉着父亲走过去,弯腰把猪草弄开,露出暗藏在草堆里的兔子小声道,“爸,看看这是啥?”

  作者有话说:

  沈吱吱:可别安慰我,我厉害着呢!!!

  第五章

  沈建国看着装在背篓里的兔子,伸手在野兔的背后撸了两把,长得油光水滑,好久没见过这么肥硕的兔子了。

  “快拿到厨房去,我这就洗个手来把兔子杀了。”

  沈钰景听了父亲的话,把猪草抱着扔到了猪圈旁,把兔子连同背篓都拿进了厨房。

  沈婉枝跟在小哥后面,进了厨房把野菜拿出来摆在桌面上,把最面上的杂菌拿出来,鸡枞菌她挑了开的最大的留下,还是小骨朵的全部用摘了垫底的青叶子包着,外面捆上谷草,晚上放在水缸旁边湿润的地方,明早是镇上赶集的日子。

  这个年代虽然不能做买卖,但以物换物,或者农村人去买点自家的鸡蛋啊什么的,山里捡来的山货是可以的。

  当然也可以到供销社去,但那地方简直是打压价格的好地方。

  所以农村人宁愿拿到集市上去卖。

  只是现在赶集也不是天天赶集,现在不算农忙逢双数才开集市,农忙的时候一周只有一天大集市。

  镇上有个酒厂,这年头工人生活比农民好,常年在厂里工作也见不到什么山货,所以这野生菌卖的钱还不算太低。

  况且鸡枞菌也自带鸡汤香味,在一堆杂菌中也算菌中之王了。

  “小五你干啥呢?”沈钰景看着小妹蹲在地上认认真真的绑着菌子,也蹲在下来想帮忙。

  “小哥,你别捣乱。”沈婉枝挥挥手,不让沈钰景帮忙,他干活太粗糙了,鸡枞菌很小气的,弄不好明天到集市不够新鲜就卖不了多少钱了。

  祝春柔给水库那边送完东西,回来又去了刘奶奶家一趟,结果过去就赶上大有的战友过来给刘奶奶送东西。

  她也不好在外人跟前讨论女儿的事情,等人走了才和刘奶奶说沈婉枝的事情。

  所以这一耽误就回来晚了。

  结果进门就看到父子三人堆在厨房不知道干啥,猪圈的石板们也才修了一半,猪草还没剁。

  “你们干啥呢?不吃晚饭了?”她说着走进厨房。

  结果进来就看到幺妹儿已经把鸡枞菌用青叶子裹好,丈夫和儿子在一旁打理兔子。

  “幺妹儿这是你捡来的?”祝春柔看看菌子又看看差不多已经被收拾干净的兔肉。

  沈婉枝起身邀功似的站在母亲跟前,“妈,你说我厉害不厉害。”

  “厉害厉害。”祝春柔看着女儿,慈爱得很,连同被张翠英气的事情都揭过去了。

  不过回身看到丈夫,瞬间气儿不顺了,找着话茬子阴阳了两句。

  沈建国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哪里惹到了家里的大管家。

  只得又赔笑又陪脸的哄了几句。

  农村汉子不会说什么软乎话,但沈建国是有文化的,属于蹭着别人的课堂旁听过,自己又认真,至少比村里别的大字不识的文盲好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