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芝麻绿豆蒜_25(2 / 2)

  外头突然传来鞭炮声,子安一怔,停下了手。鞭炮声像是永无休止,一挂接着一挂,一家连着一家,也听不出远近。这种感觉多久没有过了?子安一下子觉得自己回到了童年,父亲还没有离开时……

  正沉浸在回忆中,由良辰推门走了进来,带来了一股子硫磺味儿。

  由良辰下颔一扬,眼睛黑亮。“贴联子去?”

  由家的厨房被餐厅占用后,孔姨就和程老太合用一个厨房。年夜饭的饺子,就是在那小厨房里包的。

  霍子安家里不吃饺子,但他天赋极高,看别人做了几个就得了要领,包得模样齐整,个个骨立。孔姨羡慕道:“瞧咱安子,手真巧。安子也没比你大几岁,做什么都牢牢靠靠的,你学学!”她看着由良辰。

  由良辰瞄了霍子安一眼,见大厨师已经开始觉得没挑战性,把饺子皮一折,扭成个小鱼,两手一捏,捏成只星星。由良辰心里觉得好笑:看着牢靠,其实是个幼稚鬼。

  他学着子安,把饺子随便捏了几下,放在旁边。子安奇道:“这是什么?”

  “王八。”

  子安乐了,“不像!”揪了块面团,给王八装了条细长的尾巴。由良辰又捏了四条腿,一个头,子安在面团上沾了水,贴了片青菜。由良辰小心地把王八拿起来,“吧嗒”,头掉了。

  孔姨看着他们俩玩得不亦乐乎,白了他们一眼,“多大了你俩,祸害粮食。”她心里可是乐开了花,觉得这才是家,乐乐呵呵的,子安的手巧有手巧的美,良辰的笨拙有笨拙的可爱,只觉心都跟那蒸熟的年糕似的,又热又软。

  程老太问:“安子,你在国外不过年吗?”

  “也过,跟这儿差不多,晚上吃团圆饭,就是没你们这里热闹。”

  “你家里没兄弟姐妹,妈妈今年一个人过节?”孔姨觉得自己幸福了,开始为别人操心。

  霍子安笑道:“怎么会,她在摩洛哥度蜜月呢,没空理我。”

  “啊?”孔姨觉得新奇:“你妈妈改嫁……哦不,新婚?”

  子安“嗯”了一声。

  “嘿,留洋的人就是能折腾。”孔姨叹道:“但话说回来,你过几年多半要成家了,她一个人不易,找个老头过日子也不赖。”

  子安笑道:“不算老头,我的新爸爸就大我十岁,身体好得很。”孔姨吃了一惊,默默计算岁数,子安妈妈怕是快六十了。

  霍子安没告诉他们,他的妈妈已经“改嫁”好多回,回回都维持不过三五年。他的后爸遍布世界各地,有美国人、阿根廷人、新加坡人、冰岛人,他也因此跟着妈妈移居过许多城市。等他自立后,不知怎么的,也像被下了咒语似的,继续满世界跑。他学会了不少一辈子用不了几回的语言,见识了许多禁忌和习俗,吃过各种冷的热的食物;因为family name经常在变换,给他出入境带来巨大的麻烦,最后干脆把姓氏扔掉了;以及因为太习惯于格格不入,因为在陌生环境里的孤单感,所以渐渐把自己当成了地球的中心,无论外界怎么变换,他总是尽力以自己为轴心,遵照自己的轨道行走。

  这个轨道与外界的交接处,就是食物。在适应一个地方时,他最先去适应的总是食物。而等他适应了食物之后,他就觉得周围人的言语、价值观、善意与恶意、表面或隐蔽的习惯,都是可以理解了——即便不能理解,也是可以容忍的。

  现在他坐在北京人的年夜饭桌前,就感到舒适得很,他觉得自己能跟院子的枣树一样,在这四合院里活上一千年。桌子上是丰盛的菜肴,中间一咕嘟冒烟的暖锅,围着素丸子、豆酱儿、芥末墩儿、酱肘子、葱爆羊肉、炒红果、红烧鱼、炒虾仁等各式菜。里面是一圈吃食,吃食上是一圈水蒸气,水蒸气外是一圈人。

  由良辰坐在他的旁边,偶尔给四个老人夹菜,给他们码上孔姨珍藏的白酒。他跟子安两人却还是喝着牛二,霍子安喜欢二锅头的纯粹,喝过后就不爱喝别的白酒了。

  “安子,多吃点儿。咱北京人口重,你要吃不习惯,言语一声,我给你炒个菜。”

  霍子安赶紧道:“吃得惯。孔姨您别忙了。这羊肉真香,您教我做呗。”

  孔姨心花怒放:“成啊。——这可怎么好,我可不会教大厨师做饭呐。”

  由大成趁机抬轿:“再大的厨师,也没你做的饭香,这肘子,我吃了四十年都吃不够。告诉你们个事儿,大夫说我三脂高,让我换个生活习惯,不让吃肥肉,还要天天锻炼。我就跟大夫直说了,换什么都不管用啊,要换就得换老婆!”